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Days in KKday 從hp換成了mac 從Lync換成了Slack 從Outlook換成了iCal 從Business Casual變成了Startup Casual 這,就是我進入KKday的第一印象,也是從大公司來到小公司最淺而易見轉變。
寫作起源介紹:回顧個人過去各平台的所有文章,探索自己開始養成寫作習慣的緣由,並集中在〈自由宣言〉個人網站。
貼文平台:Facebook
貼文時間:2018/08/12
去年暑假實習,我在美商經歷了一個不錯的職場生態(見《寫作起源05》- 再別康寧 ─ 兢兢的我走了,正如我兢兢的來 ),然而卻沒辦法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在1:1 meeting唐突的問了mentor:
「如果為了追求舒適的生活,而放棄了理想,這樣做值得嗎?」
我忘記主管是怎麼回應,但我知道不論他怎麼說,我都會親身體驗來確認答案。
這,就是我進入KKday的第一印象,也是從大公司來到小公司最淺而易見轉變。
那實際上呢...?
有感於前兩份實習,我發現自己是一個適合彈性高、重複性低的工作(典型草莓),這次實習剛好能讓自己試試是否適合專案型的工作。
進KKday的第一天,我就著手一個挑戰性極高的專案-「文字訊息分類」。
簡單來說,就是當有客人傳訊息問問題時,需要電腦自動判定問題種類,這是一個極度重要的任務:隨著公司從新創邁入下個階段,人力資源跟不上業務量的成長,這個專案便是要用機器幫助降低客服Loading。
由於之前只有透過課程(楊立偉-大數據與商業分析)接觸基礎的文字探勘,這個專案讓我得花很多時間在蒐集資訊、研究上。
而這學期在修的Statistical learning的一些概念也剛好派上用場,充分體驗產學合一的生活。每天敲著R、看著paper、抄著網路上神人的code,跟主管分享著新學到的概念。從文字雲到關鍵詞聯繫圖,從分群到分類,從Feature selection到Ensemble learning
有種來到了客服部門,自己卻變成了engineer的感覺。但也發現自己蠻喜歡這樣的工作,因為工作彈性高、每天都有新鮮事,最重要的事:能感覺自己今天的所做又讓公司比昨天更有效率了一點,而不是日復一日的loop。
然而,專案型工作壓力也很大,跟業務繁重的那種工作壓力不同,而是來自擔心專案可能徒勞無功、一無所獲的那種。
專案型工作不像Routine型的工作,能有個check list記錄著自己每天的產出。常常一天下來,覺得自己學到不少新知,只是剛好沒有可以實際運用在這專案上的。而當主管問起:「所以,今天如何?」,又為自己沒有什麼實際產出而感到慚愧。
這時候就會懷念起Routine型工作下班時那種舒暢的成就感,專案型工作的成就感只有一個-當專案成功時,因為在這之前,專案都只是個潛在Sunk Cost,導致下班時間仍時常掛念著該如何改善專案。
而這個文字探勘專案最後很不幸的因為主管職務調度而終止。孕育了4個月的計畫,卻必須在此打住,不免感到悵然所失。最後在撰寫結案報告時,只能像過去所有做過的報告一樣,在Future 洋洋灑灑地寫下專案的潛在貢獻
說服自己:這幾個月不是枉然。
就這樣陰錯陽差,在KKday的最後一個月我來到IT-Data team,也是當初最想進的部門。
在轉換到IT部門的前幾週,我有種「被流放」感,可能是因為陌生的環境,也可能是一個月很難做出什麼成果,主管就給我一個csv檔,讓我玩玩看。
由於我非技術專長,因此對自己的期許是「引入新應用」而非開發。於是我打算從優化現有推薦系統開始,很巧的去年在資管所上的資料探勘中的Apriori能派上用場。我花了兩週完成測試、簡報,並向Data team介紹它與現有推薦系統的差別,及如何結合、優化現有的推薦系統。
主管也對個推薦系統很感興趣,並讓Data engineer開始著手架設,而我也初次體驗跟工程師溝通、協作。(還真的是蠻容易雞同鴨講)
最後三週我著手進行Conversion rate 的視覺化專案。此時再度碰到上學期分工躲掉的R Shiny網頁呈現。從文字探勘到Apriori,再從SQL到R Shiny,這讓我再次體認了Steve Jobs說的: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所以在學生時代,還是省下僥倖、多做多學吧!
所以,下班後能做些什麼?
早在第一個實習(詳見《寫作起源02》 DBS星展銀行暑期實習心得),我就在思考:「是不是工作以後,就只剩工作了?」
早上起床刮鬍洗臉(到底誰會刷牙?)急急忙忙的到捷運站,利用上班時間吃早餐、上大號偷歇享小確幸;下班後拖著疲憊身軀藉,滑個Youtube、看部Netflix繼續沉浸在免於思考的歡愉,往往一不注意就半夜,才咒罵自己明天又要睡不飽了。
而那些排定給自己的計畫?通通擠到週末。但「週末苦短日高起,從此週一不早到」,假日往往是社交+熬夜+補眠度過,一事無成的空虛帶來Monday blue,也只是給了自己遲到理由。
那些說好的給自己的時間去哪了?又有多少原訂計畫推延了?
直到我看了這部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WrGFlYtAQ我才發現我長久的「下班後能做什麼?」的疑問或許一開始就命題誤
應該是要思考的是:「上班前我能做什麼?」
在實習的尾聲,我決定測試這樣的作息一週,出門前先把精華時段留給自己,拿起想看卻沒看的書(被詛咒的孩子)、面對還沒校稿的論文、運動半小時,然後再去工作。
突然間,我發現一天能夠完成很多事,工作後不再只剩工作-只要擠出對的時間留給自己。
那下班呢?認命吧。下班後就是只能做些簡單的事,我選擇去健身房,或是跟家人、朋友聯繫,然後10點、11點便就寢
畢竟,
拖再晚都只是做些沒有生產力的事,
不如把時間留給明日早晨。
一直以來晨型人是我的Dream habit,但在學生時期往往只能達成「假性早起」-大考前早起惡補。也許是因為學生本來就有很多自己的時間,不像被工作轟炸後有那種迫切需求感。
雖然現在實習已經結束,但經歷了這一週的體驗,我深刻感受到早起真的是改變人生最快的方式,也開始相信超人的偉大事業在上班前開始,會是我長期疑問的一個解答。
找到一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很難,找到一個滿足興趣又養得起自己的工作更難。但能在真正工作前透過好幾個實習Trial and Error,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或許,這才是最難得的。
KKday算是我求學時期實習體驗最好的一個經歷,我喜歡他的新創氛圍、旅遊給人的期待感、我們給顧客的使命感、還有最重要的—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團隊也很年輕、沒有大公司的包袱這也是我做最久的實習,一共做了6個月,從美國回台後我甚至還有拿return offer,但最後一些因為緣故還是選擇了國泰數數發(詳見在國泰數數發(Cathay DDT)做Data是怎樣一番體驗?)。
如今我來到Binance工作,竟然也是負責客服的數據分析,事隔4年再次從操舊業,同樣為一個高速成長的新創事業,打造智能客服以降低客服Loading,真的還是老話一句:「很多經驗我們只能在事後連成線」。
而文末對晨型人的個人期許,我也終於在4年後的這份新工作得以履行,因為新工作WFH,每天在工作前都能自己一小時的時間伸展、寫作、Input,把一天要完成的第一件事留給自己,每天日積月累下,我不再會有計畫被推遲、不再為沒時間運動找藉口,這段時間我感到非常的踏實。
今天回顧這篇舊文,才發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過上4年前的我,無法想像的生活。
以上是《寫作起源06》內容
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每周日免費獲得我更多精選內容,讓我們一起打造自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