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寫作起源介紹:回顧個人過去各平台的所有文章,探索自己開始養成寫作習慣的緣由,並集中在〈自由宣言〉個人網站。
貼文平台:Facebook
貼文時間:2018/08/12
去年暑假實習,我在美商經歷了一個不錯的職場生態(見《寫作起源05》- 再別康寧 ─ 兢兢的我走了,正如我兢兢的來 ),然而卻沒辦法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在1:1 meeting唐突的問了mentor:
我忘記主管是怎麼回應,但我知道不論他怎麼說,我都會親身體驗來確認答案。
這,就是我進入KKday的第一印象,也是從大公司來到小公司最淺而易見轉變。
那實際上呢...?
有感於前兩份實習,我發現自己是一個適合彈性高、重複性低的工作(典型草莓),這次實習剛好能讓自己試試是否適合專案型的工作。
進KKday的第一天,我就著手一個挑戰性極高的專案-「文字訊息分類」。
簡單來說,就是當有客人傳訊息問問題時,需要電腦自動判定問題種類,這是一個極度重要的任務:隨著公司從新創邁入下個階段,人力資源跟不上業務量的成長,這個專案便是要用機器幫助降低客服Loading。
由於之前只有透過課程(楊立偉-大數據與商業分析)接觸基礎的文字探勘,這個專案讓我得花很多時間在蒐集資訊、研究上。
而這學期在修的Statistical learning的一些概念也剛好派上用場,充分體驗產學合一的生活。每天敲著R、看著paper、抄著網路上神人的code,跟主管分享著新學到的概念。從文字雲到關鍵詞聯繫圖,從分群到分類,從Feature selection到Ensemble learning
有種來到了客服部門,自己卻變成了engineer的感覺。但也發現自己蠻喜歡這樣的工作,因為工作彈性高、每天都有新鮮事,最重要的事:能感覺自己今天的所做又讓公司比昨天更有效率了一點,而不是日復一日的loop。
然而,專案型工作壓力也很大,跟業務繁重的那種工作壓力不同,而是來自擔心專案可能徒勞無功、一無所獲的那種。
專案型工作不像Routine型的工作,能有個check list記錄著自己每天的產出。常常一天下來,覺得自己學到不少新知,只是剛好沒有可以實際運用在這專案上的。而當主管問起:「所以,今天如何?」,又為自己沒有什麼實際產出而感到慚愧。
這時候就會懷念起Routine型工作下班時那種舒暢的成就感,專案型工作的成就感只有一個-當專案成功時,因為在這之前,專案都只是個潛在Sunk Cost,導致下班時間仍時常掛念著該如何改善專案。
而這個文字探勘專案最後很不幸的因為主管職務調度而終止。孕育了4個月的計畫,卻必須在此打住,不免感到悵然所失。最後在撰寫結案報告時,只能像過去所有做過的報告一樣,在Future 洋洋灑灑地寫下專案的潛在貢獻
說服自己:這幾個月不是枉然。
就這樣陰錯陽差,在KKday的最後一個月我來到IT-Data team,也是當初最想進的部門。
在轉換到IT部門的前幾週,我有種「被流放」感,可能是因為陌生的環境,也可能是一個月很難做出什麼成果,主管就給我一個csv檔,讓我玩玩看。
由於我非技術專長,因此對自己的期許是「引入新應用」而非開發。於是我打算從優化現有推薦系統開始,很巧的去年在資管所上的資料探勘中的Apriori能派上用場。我花了兩週完成測試、簡報,並向Data team介紹它與現有推薦系統的差別,及如何結合、優化現有的推薦系統。
主管也對個推薦系統很感興趣,並讓Data engineer開始著手架設,而我也初次體驗跟工程師溝通、協作。(還真的是蠻容易雞同鴨講)
最後三週我著手進行Conversion rate 的視覺化專案。此時再度碰到上學期分工躲掉的R Shiny網頁呈現。從文字探勘到Apriori,再從SQL到R Shiny,這讓我再次體認了Steve Jobs說的: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所以在學生時代,還是省下僥倖、多做多學吧!
所以,下班後能做些什麼?
早在第一個實習(詳見《寫作起源02》 DBS星展銀行暑期實習心得),我就在思考:「是不是工作以後,就只剩工作了?」
早上起床刮鬍洗臉(到底誰會刷牙?)急急忙忙的到捷運站,利用上班時間吃早餐、上大號偷歇享小確幸;下班後拖著疲憊身軀藉,滑個Youtube、看部Netflix繼續沉浸在免於思考的歡愉,往往一不注意就半夜,才咒罵自己明天又要睡不飽了。
而那些排定給自己的計畫?通通擠到週末。但「週末苦短日高起,從此週一不早到」,假日往往是社交+熬夜+補眠度過,一事無成的空虛帶來Monday blue,也只是給了自己遲到理由。
那些說好的給自己的時間去哪了?又有多少原訂計畫推延了?
直到我看了這部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WrGFlYtAQ我才發現我長久的「下班後能做什麼?」的疑問或許一開始就命題誤
應該是要思考的是:「上班前我能做什麼?」
在實習的尾聲,我決定測試這樣的作息一週,出門前先把精華時段留給自己,拿起想看卻沒看的書(被詛咒的孩子)、面對還沒校稿的論文、運動半小時,然後再去工作。
突然間,我發現一天能夠完成很多事,工作後不再只剩工作-只要擠出對的時間留給自己。
那下班呢?認命吧。下班後就是只能做些簡單的事,我選擇去健身房,或是跟家人、朋友聯繫,然後10點、11點便就寢
畢竟,
一直以來晨型人是我的Dream habit,但在學生時期往往只能達成「假性早起」-大考前早起惡補。也許是因為學生本來就有很多自己的時間,不像被工作轟炸後有那種迫切需求感。
雖然現在實習已經結束,但經歷了這一週的體驗,我深刻感受到早起真的是改變人生最快的方式,也開始相信超人的偉大事業在上班前開始,會是我長期疑問的一個解答。
找到一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很難,找到一個滿足興趣又養得起自己的工作更難。但能在真正工作前透過好幾個實習Trial and Error,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或許,這才是最難得的。
KKday算是我求學時期實習體驗最好的一個經歷,我喜歡他的新創氛圍、旅遊給人的期待感、我們給顧客的使命感、還有最重要的—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團隊也很年輕、沒有大公司的包袱這也是我做最久的實習,一共做了6個月,從美國回台後我甚至還有拿return offer,但最後一些因為緣故還是選擇了國泰數數發(詳見在國泰數數發(Cathay DDT)做Data是怎樣一番體驗?)。
如今我來到Binance工作,竟然也是負責客服的數據分析,事隔4年再次從操舊業,同樣為一個高速成長的新創事業,打造智能客服以降低客服Loading,真的還是老話一句:「很多經驗我們只能在事後連成線」。
而文末對晨型人的個人期許,我也終於在4年後的這份新工作得以履行,因為新工作WFH,每天在工作前都能自己一小時的時間伸展、寫作、Input,把一天要完成的第一件事留給自己,每天日積月累下,我不再會有計畫被推遲、不再為沒時間運動找藉口,這段時間我感到非常的踏實。
今天回顧這篇舊文,才發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過上4年前的我,無法想像的生活。
以上是《寫作起源06》內容
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每周日免費獲得我更多精選內容,讓我們一起打造自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