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此系列文茲記錄2022/11/20 30天日更挑戰貼文,並於2022/12/19完成30天日更挑戰,共計30,000字。
Day 6- 【在行天宮租屋是怎樣一番體驗?(以一個5年租屋者的角度)】
Day 7-【一個100%從網路攝取政治Input的Y世代選民看法】
Day 8-【日更挑戰一週心得】
Day 9-【從YouTube頻道經營體驗創作者的「無心插柳柳成蔭」】
Day10-【7步驟提升「意志力」、進化腦、原始腦 Brain hack】
原始臉書貼文彙整
此系列文茲記錄2022/11/20 響應Shosho Chang 的【集體創作】30天日更挑戰貼文,展開30天日更集體創作,並於2022/12/19完成30天日更挑戰,共計30,000字。
還沒看先前挑戰的,請見【30天日更挑戰】Day1-Day5:挑戰起源 | 膽固醇優化 | 優化健康實驗 | 失聯焦慮 | 返校演講
昨天又看了一次石牌的租屋,這次看夜間+下雨,並且丈量了各個房間的大小,整體來說都沒問題,基本上確定12月搬離行天宮。
對於即將離開行天宮還是有點感慨,今天就來回顧這個5年的「行天宮一帶居住體驗」。
其實行天宮真的是個好地方,之前簡報課的作業就是分享
▌3 Reasons Why I Recommend You to Live in Xingtian Temple Area”-分享住在行天宮的三大好處
包括:
1. 吃的很多:錦州街各種小吃美食、中山區各種吃到飽、燒烤、火鍋、美、中、台、日、韓多國料理
2. 交通方便:位處市中心,到任何顏色的捷運都是兩站以內、離國道又近,基本上到台北市內任何地方都是30分鐘內,疫情後出國到機場也方便
3. 休閒娛樂多:可以就近唱歌、按摩、跑酒吧,不怕趴踢結束沒捷運、不怕喝醉要開車,可以直接走路回家。
我當初拍完影片後,興致勃勃地開始看起附近建案房價。
不看還好,一看才發現:每坪竟然都要$120萬+….
看完我便更珍惜原本的租屋處(14坪、租金$21,000/月)
//
雖然行天宮一帶真的非常宜居,但我們挑了一個蠻鳥的地方住,當初住進來時就報著暫居的心態(當時我哥預計要出國),因此容忍了很多不適,沒想到最後一住就是3年。
不過一路上我也陸續解決了各種問題:
1. 沒有廚房 → 我選擇煮飯時開窗戶加電風扇,手動抽油煙
2. 沒有陽光窗,衣服永遠沒有太陽味 → 我找到鄰居借陽台曬棉被
3. 天花板是輕鋼架,租客隔音差 → 跟房東加Line,隨時跟房東提醒租客注意聲量
我也過分積極跟房東回報房屋問題,包括:
1. 2020 解決廁所糞井臭味
2. 2021客廳房家三台冷氣分別解決臭味、不冷、過冷的問題
3. 2021解決屋頂輕鋼架漏水(這個最扯),我自己DIY架設疏汛工程,最後也有凹到一點賠償
4. 2022洗衣機馬達壞掉,更換洗衣機 (然後租金馬上漲$500/月)
跟女友同居之後,我也把原本小房清空成書房,並排兩個書桌,讓居家辦公也有住辦分離的感覺。
原本覺得自己關關難過關關過,總算把這個地方打造成堪住的地方,沒想到上個月看到一個大魔王:壁癌,這成了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請電工來看壁癌原因,發現是屋頂龜裂,導致積水、衍伸壁癌,最終造成我靠牆的衣櫃整片都是黴菌,衣服都是白斑。
這個要修應該是個浩大工程,加上黴菌有健康疑慮,我決定跟房東協議提前解約,下定決心搬離此地。
而這次「黴菌的恐懼」,也間接讓我在下個租屋處更在意氣候潮濕度,這也是為何我最後選擇石牌(下期再來詳細介紹)。
//
總之行天宮一帶真的是好地方,集「交通、美食、休閒」黃金三角於一身,有很好的居住體驗,就像我影片最後說的:
▌“I have been living in Xingtian Temple for 5 years, and I think I will spend another 5 years living here too.”
未來如果有錢,還是會想回行天宮這邊找「好一點」的房子住。
12月中之前歡迎舊雨新知來我舊家附近坐坐,接下來的石牌新家也請大家敬請期待。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HzC5IHYuKM&pp=ygUn6JGJ5LiZ5oiQIOihjOWkqeWuriDkvZzmpa0g5oiR55qE5a626YSJ
我很少分享政治相關的文章,在政治領域我一直都是Input的角色,從來沒有Output過。
即便我對政治人物個人還是有一些偏好,但我對政黨團體、眾人之志就比較冷感一點。
今天選舉夜剛好跟幾個朋友深聊到對這次選舉的看法,我就來分享一下做為一個普通人「100%從網路攝取政治Input」的事後觀點。
我自己剖析了一下我日常的政治類的「媒體識讀」來源,先承認,我並沒有做好媒體識讀、平衡各類報導,我就是單純習慣在以下的平台吸收,以下是我認為影響我政治觀點的權重排行:
1. 呱吉 40%
2. PTT (新聞+網友評論) 30%
3. 臉書各家新聞+留言 20%
4. 黃國昌 5%
5. 館長 5%
6. 電視新聞、報紙 0%
你會發現幾點:
1. 我對政治的Input高度相信單一個體-呱吉。
因為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人會跟我聊政治,提供我政治input,只有呱吉的直播電台能讓我有「一個人耐心地跟我分享觀點」的感覺。
我認同大部分的觀點,唯獨上週的翻車現場讓我非常失望。不過事過境遷,我還蠻喜歡聽呱吉分享他的政治觀點的。
2. 我完全沒看電視新聞、報紙。
一方面是因為這類媒介有比較明顯的立場,另一方面是這些媒體「沒有公開留言區」提供他人反駁論證,所以我攝取量是0%。
這導致我不懂長輩們吸收到的資訊跟我的差異,其實就連我跟我父母在政治上都很難找到共通點,這是我們彼此唯一無法互相說服的話題,近幾年來幾乎完全不聊。
3. 我的政治Input來源都完全仰賴網路。
上述1-5都是透過網路媒介、都有留言區交流,所以我承認我受到網軍的影響一定很大。
就像在今天開票之前,我還以為黃珊珊很穩,因為從臉書、YouTube我看到聲量都很強,早上問一個台北深藍朋友也是投黃珊珊,沒想到結果完全相反,這絕對是我今天最震驚的開票結果(必須好好檢討同溫層問題)。
看完血流成河的選舉結果,除了台北市外,新竹、桃園也蠻讓我意外的,我跟朋友討論了幾個民進黨大敗的幾個原因,我也大膽地做出幾個假設:
假設1. 「如果選舉半在去年這時候,搞不好結局會是民進黨全勝。」
我覺得去年台灣還沉浸在歌舞昇平之中,防疫好、股市好、國際能見度也變高,至少我記得:「2020-2021我很慶幸、很自豪自己是台灣人的。」
直到今年年初防疫爆掉後,華麗的泡泡破滅,接踵而來的是快篩不足、高端疫苗的問題。加上近幾個月又開始面對一些難堪的物價、房價、少子化、低薪、犯罪等內政問題(雖然有些是長期累積的問題),造成前後這兩年的強烈的反差感,我想應該會讓很多人想用選票抒發不滿。
假設2.「民進黨如果這次放棄台北,或隨便推出一個不是陳時中的人,搞不好還能保住新竹桃園。」
先聲明我認為台灣防疫成績還算不差,但絕對有值得檢討之處。承上述所說:「先優後劣不如先劣後優」,我也特別感冒快篩問題、高端疫苗問題,蠻希望看到主事者承認錯誤,至少展現有誠意檢討的一面。
而對於桃竹的球場弊案,網路上的聲量也是蠻負面的,但都沒有看到民進黨的回應聲量(純就網路討論),忽略了對內政問題的回覆(青埔寨、弊案)
反而把蠻多的資源、聲量都放在陳時中一人身上時,
透露出民進黨「自豪防疫成果」的訊號-「我們這兩年超棒,這是你值得繼續相信我們的原因。」
最後陪葬了新竹、桃園,感覺不太值得,或許這次應該「棄北保桃竹」?(我對阿中沒什麼個人偏見,我還是比較在意一個政黨有沒有透露出自我檢討的訊號。)
以上大膽假設純屬我的:
1. 平行宇宙猜想
2. 事後諸葛的論證
還有最重要: 3. 我被網軍帶風向帶得很嚴重
歡迎留言分享論點、指教。
回到文章一開始,我對政治人物個人還是有一些偏好的,不過對於地方首長,基本上我不太看政黨,單純就從自己利益出發。
只要哪個候選人「真的會蓋社會住宅、打房」,我就投誰
除了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議題外,我也認為解決房價是解決眾多「內政問題的前提」。
未看先猜這篇文章應該會很少互動,我個人覺得台灣人還是不太會公開談政治,臉書上偶有關注政治的朋友,但又怕會聊到太激動,蠻難拿捏的。
有時反而更關注國際情勢,更常跟身邊的人聊「國外的政治」。
我也不確定讓「聊政治變成一個日常的話題」是不是好事,不過我想至少可以打破我的同溫層,管理一下未來對選舉結果的期待。
日更挑戰轉眼就過了一週,我的集體創作夥伴目前都達標,我反而通常都是當天最晚Po的,很高興這次有兩位朋友 柯智元、Sean Hsu響應,變相監督我日更30天的挑戰。
為什麼我會想要發起日更挑戰?
1. 我的【自由宣言】電子週報目前已經連續週更36週,但我覺得在寫作上出現了瓶頸,感覺電子報「愈寫愈久」,learning curve沒上軌道。
我聽說過「量變帶來質變」這個理論,也就是說當寫作的量越大的時候,我得寫作能力或許能夠提升,因此我想透過日更來試看看能否達成。
2. 我想驗證「寫作能不能當飯吃」。半年前在大人學<EP231 「把興趣當飯吃不是不行,但你得做好心理準備」>這集中,我對形象照攝影師-雪糕人 的有句話印象非常深刻:
|「如果你不知道興趣能不能當飯吃,就堅持連續做21天看看。」
如果21天後你沒有覺得枯燥,那就可以嘗試將興趣轉成志業。
連續日更8天目前感受到的優點?
1. 我提高對每天日常生活的關注度,觀察一些能分享的觀點
2. 許多久未連絡的臉友重新與我交流
連續日更8天目前感受到的缺點?
1. 因為日更我都在晚上寫下一天的反思,導致今天早上寫電子報時,腦袋突然一片空白,運作不起來
2. 我感覺到我每天input的馬上被日更output抽乾,以往累積一週的能量能在電子報釋放,但今天就也少了點幹勁、爆發力。
總結來說,日更某方面傷害了我的週更,至少這是我第一週的感想,看看未來幾週如何調適。
我目前想到的2個解決方式:
1. 我現在會更想要尋找高價值的Input。此外,在Input過程中也會更細嚼慢嚥,思考對自己的啟發
2. 看其他日更的人在寫什麼,自己也會有新的觀點:「原來這也可以寫!」進而發展新的文體,達成寫作質變。
截至今天我獲得了什麼好處?
現階段透過日更,我對於生活中的觀點、猜想、好奇都能即時輸出,並且得到社群的反饋,這點蠻好的。反觀過去可能累積一週才發,就發現自己想輸出的東西太龐雜,反而很難整理成一個論點
我這個人很喜歡群體參與、也很需要群體參與,從VoiceTube、線上讀書會、共學社都有群體參與的成分,這讓我很有動力。
再次謝謝這次響應號朝加入集體創作的朋友。
本日Output已枯竭,就寫到這吧。
我在2020/12/3開始將我的遊戲影片公諸於世、放到YouTube頻道【魔獸才子】。
直到昨天為止,我累積了共有約240支遊戲影片,平均每週2支影片,甚至超過我的文字創作,但我很少分享在社群平台。
因為這個遊戲頻道跟我的電子報不一樣,它完全屬於我的「無心創作」,沒有推廣、沒有期待,單純想記錄我自認有趣、好笑、值得紀念的休閒時光。
直到最近我的YouTube遊戲頻道觀看人數、訂閱數突然扶搖直上,開始有了陌生流量,讓我有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
今天分享一下我對「無心」插柳柳成蔭中的「無心」的歷程。
先說結論:我認為「「無心插柳」的「無心」指的並不是:「不用心」、「無意」,而是 –「無須心急」
如果你用時間軸回顧我早期的遊戲影片,你會發現:
1. 一開始我的遊戲影片完全零剪輯,直接用Outplayed自動剪【英雄聯盟LoL】Highlight影片,「無腦」上傳YouTube
2. 直到我開始跟朋友玩【Apex Legends】等吃雞遊戲後,我才開始學DE JuN,加入了一點劇情元素,並「開始學上字幕、上背景音樂」,並卡在這階段很長的一段時間
3. 今年9月的時候我開始直播玩【魔獸世界】美服,這次多加了「影片簡介、個人頭像」,以及更重要的我設計了「魔獸才子」簡介,讓觀眾了解我的人設
然而直到這個階段,我還沒有一支影片有大流量,每支影片都只有親友團的個位數的觀看次數,訂閱者也就那幾個朋友。
即便如此,我仍然持續每週上片,同時,我逐漸把一些平常看的YT遊戲影片元素,慢慢的加入到我自己的影片創作之中,讓我的剪片品質也愈來愈好
1. 從麥克風試音到從remix動感配樂
2. 從手打字卡到智能辨識字幕
3. 從刪除冗片到設定精華片段時間軸
4. ……
過去一個月,我入坑一款新遊戲【集火地獄Hell let loose】,並開始用Canva設計了每支影片的「縮圖」,「加入YouTube Thumbnails」,結果:
1. 影片觀看次數開始規模成長,多支觀看次數破百,
2. 按讚數、留言數也開始增多,甚至有人敲碗要我發更多影片、要跟我一起組隊
3. 過去28天訂閱人數也上升30%,每月累積觀看時間也從6小時上升到49小時
雖然說柳成蔭還太早,但我的頻道肯定是冒出枝芽了。
我自己也很好奇為何流量會突然上升,猜想:
1. 可能是這個遊戲剛好最近有許多人在觀望是否入坑?
2. 可能是這個遊戲比較小眾,專門創作者太少?
3. 可能加入「影片縮圖」這個舉動讓人更想點入遊戲影片?
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我也沒必要追究,玩選擇這個遊戲本來就是無意之舉、用Thumbnails優畫也是無意嘗試,得到短暫的小成果也是我的無心之「獲」
在還沒達到1,000訂閱門檻前,我還是會繼續「無心插柳下去」。
我相信這個心法可以適用在「想要展開斜槓創作、但又不想操之過急」的人,慢慢開始、慢慢成長、慢慢找到市場
唯一的重點就是:你要把創作放在網路世界。
最近有朋友也跟我提到,她想把畫畫影片放在YouTube上面,並規劃了幾個階段的影片內容。
我用我的經歷告訴她:「今天就開始做吧,周末分享給我看。」
沒錯,做就對了。
無心插柳雖然是指「無意的行動」,但除了無須心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行動」。
千萬不要在「有心栽花」卡太久。
我也跟她分享了上述兩年嘗試的剪輯優化,我非常相信:
「量變會帶來質變,Why not start today?」
我覺得影片創作跟寫作創作有點不同,寫作比較像是加法,並搭配偶爾靈感冒出時的乘法,會很有快感;反觀,影片創作就是就是單純的減法,並且在刪減的過程中加入創意、一些個人色彩,是一個錦上添花的過程。
我認為整體而言還是比寫作更紓壓,不過兩種創作都很有成就感、成就感來源也不同,因此我還是會繼續併行。
想看著我頻道如何成長?歡迎訂閱:NTU奶哥 (NTU_Milk)
我最近開始為集體創作的日更內容煩惱,「下班後日更」是一件特別需要意志力的事情,每到午夜截稿前,我就越來越焦慮。
今天看了張修修講關於「意志力」的兩部影片(連結放留言),個人覺得非常有啟發、恰逢其時,也讓我回顧過去的經驗,更躍躍欲試去修正我接下來的日更規劃。
【一、影片摘要:進化腦>原始腦=意志力?】
影片中提到人的意志力就是進化腦(天使的)與原始腦(惡魔)的對抗(請帶入高剛畫面)
當「進化腦能量>原始腦能量」時,我們就更有意志力去完成原本需要意志驅動的事情,e.g. 早起、晨跑、日更、創作。
1. Timing: 什麼時候進化腦能量最強?
早上做的時進化腦天生比較強,應該在這時候多做需要意志力的事,像是寫作、晨跑等。
但很可惜我們大多在通勤、工作、倉促之間消耗掉了。
2. Difficulty: 難度越低,進化腦戰勝機率愈高
要執行的項目難度越低,愈容易成功,這點很好懂。就像跑3km變成跑1km,寫一篇文章變成寫500字,都會讓意志力戰勝的機率更高。
3. Gather: 找人一起做
找人一起參與可以提高進化腦戰勝的機率。這點我很認同,基本上我過去2堂線上課程、VoiceTube挑戰都是創立共學社相互督促達成,目前成功率極高。
「花錢請人參與」也是一種方式,像是想要養成健身的習慣,也可以先找健身教練。
4. Quantity: 減少決策數量
一天之中做越少選擇,進化腦能量越強,越有意志力。這點讓我非常印象深刻!
影片中提到,有一個實驗分兩組人,一組人需要一直回答「繁瑣冗餘」的問題,一組只須回答「簡單」的問題。之後兩組人馬跳進冰水,憑藉意志力能撐多久就撐多久。
結果「回答簡單問題」的這組人平均能待的秒數,竟然是「回答繁瑣問題」的2倍之多。
最終得到「做愈少決策的人,意志力最愈強」的結論。
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嚴謹,但又確實是個簡單粗暴的實驗論證。
修修建議是提早「一次規劃好能Auto-pilot的決策」,像是「出門穿什麼?」、「午餐吃什麼?」都在前一週週末一次規劃好。我個人蠻有意願試看看的。
5. Stress: 減少壓力源
日常壓力會讓進化腦能量下降,包括被主管念、上班工作沒做完、理財沒做好(FTX QQ+1),這也是為何下班後通常意志力偏弱,被原始腦主宰(吃麥當勞)。
如何克服壓力修修有另外一支影片,這邊不另外展開。
6. Avoid: 避免原始腦的任何誘惑
生活中有太多會觸發原始腦的機會,像是客廳放著樂事洋芋片,每天經過都會需要抵抗一次、讓原始腦有機會戰勝,最好的作法就是「迴避」,不要讓它出現。
不要走有麥當勞那條路回家,就可以降低吃麥當勞的機會。修修這邊也分享他的手機是永遠勿擾模式,不會有任何紅點,這點我蠻佩服的。
7. Sleep: 睡好覺
睡覺也可以強化進化腦,這點不意外,睡覺是萬靈丹,睡好覺就是任何人最簡單又可以馬上都能執行的
但我懷疑連「早點上床」都是一件非常需要意志力的事,這樣怎麼辦呢?(笑)
看完上述修修的七點建議,我的接下來日更計畫會做以下改變
1. 改成一早就先寫好80%的內容,晚上只做編修發布
2. 文字只求500字以上,不必要求太多(結果這篇又破千)
3. 每天看其它集體創作群友的創作持續勉勵自己
4. 我會買好、規劃好接下來這週的所有早餐(桂格燕麥)、這週末開始規劃下週午餐(居家都穿睡衣)
5. 不要給自己太大的日更壓力,接下來哪天日更發個大字報(文字<100字的貼文)也不必羞恥
6. 日更寫作的過程中,最大的誘惑就是提筆前的各種滑臉書、看別人寫什麼,未來這部分特別約束,先寫後看
7. 10點前完成貼文,不要在午夜趕稿影響睡眠
如果想看原文、網友與我的留言互動討論,可以見下方FB原文連結:
Day6- 【在行天宮租屋是怎樣一番體驗?(以一個5年租屋者的角度)】
Day7- 【來聊聊近期我最關注的話題- 健康】- 2022/11/21
Day9- 【從YouTube頻道經營體驗創作者的「無心插柳柳成蔭」】
Day10- 【7步驟提升「意志力」、進化腦、原始腦 Brain hack】
以上是【30 天日更挑戰】Day6 ~ Day10的內容,30 天日更挑戰已於 2022/12/19 結束,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邀請請你訂閱我的電子報,每周日免費獲得我更多精選內容,讓我們一起打造自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