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如果你也常陷入目標遙不可及、總在年底才急救,那你一定要試試《12週做完一年工作》這套短期高效計畫法。我分享如何用 Notion+ChatGPT 打造12週計畫系統,設定願景、拆解關鍵行動、每週追蹤與反思,真正落實目標執行。本文將帶你從「會想」到「會做」,不再忙碌空轉,而是每週穩步前進,讓12週成為你實現人生願景的起點。
在《12週做完一年工作》(The 12 Week Year)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時間管理思維——將一年的工作濃縮在12週內完成,幫助我們專注執行任務,擺脫拖延,達到理想目標。
這本書是我 2025 的讀書會選讀,閱讀後深受啟發,因此整理了這篇The 12 Week Year 介紹與讀書心得,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實踐這套方法,快速實現目標,真正掌控自己的時間與人生。
《12週做完一年工作》看似誇張,其實是台灣出版社用聳動的標題誤導、博眼球,作者並不是告訴你一年只要工作 12 周。
英文原文為 (The 12 Week Year), 是闡述「如果一年只有 12 周,你會如何在 12 週內達成目標?」
目的是避免「年度計劃思考 (Annualize Thinking)」。
如果上述情境讓你很熟悉,你不孤單。
這並非能力不足,而是傳統年度計畫存在根本性缺陷:
時間跨度過長、缺乏緊迫感、目標過於模糊。
時間軸越長,變數越多,生活會出現各種變化與挑戰,像是旅遊、國定連假、婚喪喜慶。
要能在年初預測一年一整的時間跨度,本身就不切實際。
假設生活與年初計劃時稍有偏差,整個年度規劃可能就無法執行
而當計畫偏離軌道,修正的意願往往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最終放棄整個計畫。
年度計畫框架容易製造「時間充裕」的幻覺,容易引發拖延行為。
但隨著時間流逝,初始的熱情也難以在漫長的執行過程中持續維持。
年度計畫容易讓人落入表面忙碌的假象,執行大量低價值活動而缺乏策略思考。
過於寬鬆的時間表助長設立過多目標的傾向,導致精力分散在次要事務上,無法鎖定真正的價值來源。
許多人在疲於奔命後,卻發現自己從未真正專注於能帶來突破性成果的「關鍵行動」(Key Actions) 。
相較於年度計劃、年度計劃思考 (Annualize Thinking),12 週計畫 (The 12 Week Year)週期較短,因此:
比較維度 | 傳統年度計劃 (Annualize Thinking) | 12 週計劃 (The 12 Week Year) |
時間長短 | 漫長時程弱化緊迫感,產生「時間充裕」幻覺,導致拖延心態與執行力下降。 | 緊湊週期創造「生產力緊張」的心理壓力。足夠長完成有意義目標,又短到無法合理化拖延行為。 |
預測與應變 | 長期預測準確度低,初始微小誤差隨時間放大,一旦計劃偏離,修正意願隨時間流逝而消退,最終棄守整體規劃。 | 短週期提升預測精準度,允許快速調整。每12週即重新校準,降低單點失敗影響整年發展的風險。 |
重心資源分配 | 目標過多導致精力稀釋,陷入「戰術勤奮,戰略懶惰」的忙碌陷阱。大量時間消耗在低回報活動,難以識別真正的價值源。 | 有限時間框架迫使聚焦於關鍵行動(1-3項重要目標)。確保關鍵活動優先執行,低價值任務延後到「緩衝時間塊」執行。 |
復盤反饋循環 | 反饋週期過長,執行與評估脫節。年度終了才發現方向偏差。年末常見大量未完成目標和累積的自責感。 | 使用週評分機制,每週保留「策略時間塊」用來反思、自評,快速反饋促進敏捷調整。 |
在讀書會時討論時,我們提到 12 周計劃大約是一季,「這樣一年可以做四次 12 week work?」
但這樣的想法其實也是掉入 Annualize thinking 的誤區。
採取 12 周計劃後,我們只要需要關注下一個 12 周, Next 12 Week,2024、2025、2026…..等,哪一年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下一週有沒有辦法更幫助你達成願景」。
每個 12 周計劃,都是往願景 Vision 的一步階梯。
你需要把願景集中在這三個時間範圍:
「有時候,你看起來很忙碌,卻是在選擇避免做更重要、且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反而是一種變相的拖延。」
這一段對我影響特別深,特別是在辦公室上班時,我經常會讓自己感覺很忙碌、「沒事找事幹」,好讓自己感覺有產出。
然而其實最重要的關鍵任務卻一直拖延。
「專注關鍵活動才是生產力,忙碌低價值並不是。完成關鍵活動,才能真正推進重點目標。」
《The 12 Week Year》
注意:「策略時間塊不是執行關鍵活動,而是安排工作、回顧週計劃執行力、思考改善方法,並確保這些行動符合願景。」
小技巧:在執行緩衝時間塊時,我會使用蕃茄鐘計時,避免自己「做太多」雜事。
我的規劃是在週末打匹克球、打電動,讓自己完全沒有壓力。
每週一次「抽離時間塊」享受看似很奢侈,但對於整周都有在專注執行 12 周計劃的人來說,可以說是一週努力的期待犒賞,能夠激勵我們再次完成。
時間區塊預先計劃排序:策略時間 > 緩衝時間 > 抽離時間 > 常規工作
破解:
破解:
破解:
修改目標是一個很容易陷入的誤區,作者是這麼說的:
有六成以上的問題是發生在執行過程,但是人們通常認為是計畫有誤,因而改變計畫,這是錯誤的理解。
在大多數情況下,除非你的執行效率很高,否則沒有必要去改變或調整你的計畫。
其他疑難雜症我會陸續補充,但如果遇到其他問題,我推薦回顧書中作者的這段話,會讓你很有動力。
我們跟億萬富翁最大的差別,是我們執行時間的方式,以及帶來的價值。我們跟任一個改變世界的偉人有一樣多的時間,就差在我們怎麼使用時間。
《The 12 Week Year》
當你陷入時間焦慮、甚至 Burnout 時,慢下來,回顧這段話,不著急,好好反思你的願景。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發現按照「一年十二週」的週期運作,提高了時間的附加價值。對於實現你的目標而言,十二週之內的每一天都很重要,每一天都有機會實現你的目標。當你的一整年只有十二個星期,使得每一刻都有了關注的價值。由於你的未來是現在創造的,一年十二週的好處之一,就是學會在當下採取行動。」
我深刻體會到,如果我決定延後某個任務一週,我就相當於錯過了 1/12 ,對我的目標達成有很大影響,我還要延後嗎?
以往如果是年度計劃思考,可能覺得延後一週還好,但在 12 周計劃中:
「每天都是一週任務能否完成的一步棋,每個週都是達成目標的重要墊腳石」
當初在閱讀 《一個人的獲利世代時》( Business Model You)時,我也聽過關鍵活動 (Key Activities)這個詞。書中對「關鍵活動」的定義是「個人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落地的基礎」,如果沒有明確界定,就容易被許多瑣事或次要任務分散焦點。
這與 The 12 Week Year 中所謂的「關鍵活動 (Key Actions)」不謀而合,兩者的共通點,都強調「去蕪存菁」,把有限的時間與資源,優先投資到能帶來最大效益與價值的活動上。
在讀書會討論時,我們發現:大部分的人12周計劃都 focus 在個人事業、追求財富自由,很少人會為「家庭與關係」的設定目標,即便家庭在我們的願景中很重要。
為什麼會這樣?
我猜測我們閱讀這本書的初衷,都是希望能更有效的執行經常拖延,重要不緊急的人生使命、追求財富自由。
而家庭與關係一直都存在,反正一直都在那裡,好像可以一直拖延,因此很容易在 12 周計劃中被忽略。
然而,書中的一段故事,讓我非常感動:
米克・懷特寄信給作者,說他的12周任務是每天打電話給媽媽,他一度覺得有點困擾、花時間
但是他說:『這通電話是我媽媽一天當中的大事。每一次我打電話給她,都成為她這一天的高光時刻。現在回想起來,這也是我一天的高光時刻。』
最終他維持了88周,每天跟媽媽累積打了440通電話,直到有一天他打了最後一通電話,因為她媽媽在隔天意外去世。
從此,他再也不能執行這個『每天打電話給媽媽的計劃』。
這時他才發現:當初把『家庭與關係』放在12周計劃,是他人生做過最正確的決定,他與母親累積了無數美好的回憶、珍貴的語音訊息。
在追求效率和成就的同時,家庭與關係往往被忽視,但它們才是真正讓生命完整的基石。
怎麼為家庭與關係設定目標、關鍵活動?
我相信看到這裡,你也躍躍欲試想開始你的 12 周計劃,這邊我分享好用的兩個工具,幫助你立刻無痛開始:
我選擇以 Notion 來製作 12 週計畫的追蹤模板,因為 Notion 具備靈活且強大的資料庫功能,以及直覺的使用介面。
這份 Notion 模板的核心思想呼應《The 12 Week Year》,將目標、行動、評量等要素整合在同一個系統中,
能快速建立每日、每週目標追蹤表,Notion 也容許客製化視覺呈現,能將「目標指標」與「關鍵行動」集中在同一頁面。
讓你能同時兼顧「短期衝刺」與「長期願景」,非常適合作為每日監測、評量的儀表板。
以下以我的 12 週工作模板 Week 2 為例:
如果你剛看完這本書,或是讀完我的上述心得躍躍欲試
我非常推薦先用這個免費的 12週做完一年工作12 week year 中文 template ,複製到自己的 Notion 空間
就能馬上投入執行 12 週計畫,省去自行摸索及設計的時間。
如果你第一次使用 Notion 推薦你可以先上 Hahow Notion 課程,或是看我這篇讀書心得。
開始 12 周計劃最大的瓶頸,是思考願景 (Vision) 。
我透過這個 The 12 Week Year GPT – ChatGPT ,幫我規劃好願景、 Vison Satement、關鍵活動,甚至每週活動。
搭配 ChatGPT 真的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做法,因為 ChatGPT 可以扮演作者,一步步手把手教你,真的超強、超好用。
這個 ChatGPT 已經寫好 prompt,能夠手把手帶你思考、找到願景
我特別喜歡他能綜合我所說過的話,整合我的 Vision ,寫成一個 Vision Statement,讓我能放在 Notion 首頁,每天複習。
除此之外, ChatGPT 也能根據我的願景與目標,協助我制定每週關鍵活動,確保符合作者的 12 周計劃建議:
每週評量時,我會將 Notion Weekly Template 的截圖直接貼給 ChatGPT,讓它做逐行解析,(ChatGPT 能閱讀截圖)
這樣我的 Notion 紀錄就能快速獲得反饋,這能幫助我檢視出哪些關鍵活動保留,哪些指標可以修改。
當我覺得某些任務執行成效不彰,會把執行紀錄、結果、心得一次丟給 ChatGPT,請它協助歸納反思與提供優化建議。
例如,我前述提到家庭與關係在年度目標中被忽略, ChatGPT 對的給出了精準的追蹤建議,例如用一種「輕量化紀錄」的模式去檢查自己本週是否有關注到家庭關係。
ChatGPT 建議:
Since work & health are measurable, keep those in your 12-Week Scorecard. For family & relationships, use a lighter tracking method like journaling or a simple note.
➡️ Example: “Did I have two meaningful moments with family this week?” ✅/❌」
Notion 與 ChatGPT 的搭配,讓我在「追蹤紀錄」與「外部反饋」之間取得平衡。Notion 作為行動紀錄工具,ChatGPT 作為持續改善的顧問。
我不再只是忙著管理表格,更能在行動—反思—調整的循環中迅速進步。
這本 2013 推出的工具書,10 年後在 Notion 以及 ChatGPT 生成式 AI 的革命下,或許能夠成為每個人的生產力教練?
我的首次 12 周計劃從 2025/03/10 開始,撰文當下才在第二周,按照作者說法,我應該還處在情緒五階段的——無知的樂觀
要怎麼勉勵自己呢?
這時候就是考驗你在階段一制定的願景:
「如果沒有令人信服的願景,你會發現沒有理由經歷變革的痛苦。」
《The 12 Week Year》
遙視願景,幫助我們撐過低谷。
我也記得作者的這麼一段話:
失敗(Failure)與墜落(Fallure)是不同的:
我很可能將迎來絕望的低谷,但我已經做好墜落,但不放手的準備。
以上是我超過 7,000字的 《12週做完一年工作》讀書心得與行動計劃,歡迎你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
接下來,我會持續更新我將《12週做完一年工作》的理念融入生活的過程,
這本書不只是提升效率的生產力工具,更是給了我當頭棒喝:「做,做就對了。」
此外,感謝你看到最後,邀請你訂閱我的電子報,每周免費獲得我務實追求自由路上的建議方針。